欢迎访问 文化时评网!

当前所在: 首页 > 通知公告 > 正文

[中国文化报] 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54个贫困县全部“摘帽” ​文旅扶贫,广西连放大招

时间:2021-03-18 作者:佚名 来源: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

  

  

  ▲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大岭村是旅游扶贫示范村。该村的民宿,是游客体验瑶族文化的好去处。

  

  刚刚过去的2020年,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。至2020年11月20日,广西106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县(市、区)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54个贫困县全部“摘帽”。这意味着,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,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。

 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。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广西文化和旅游系统围绕“脱贫摘帽”目标,充分发挥文旅扶贫优势,精准施策,带动数十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,为广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,形成了特色鲜明、可资借鉴的“广西模式”。

  

  “三个明确”引领扶贫方向

 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底,广西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295个,行政村覆盖率达99%,直接惠及农村群众3800多万人。

  “十三五”期间,广西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列入脱贫攻坚重点项目,全区按照一栋文化综合楼、一个篮球场、一个戏台、一个宣传栏、一支文艺队、一支体育队“六个一”标准建设721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,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经费18.04亿元。建设过程中,注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,建成贫困地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057个,共补助10.14亿元,占比达56%。2020年,全区贫困地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。

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,在脱贫攻坚过程中,广西文旅系统做到扶贫目标、扶贫抓手和主攻方向“三个明确”,确保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效、高质、快速推进。

  明确扶贫目标。把550个旅游扶贫村和20万人脱贫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硬性指标分解到每个年度,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,列出任务清单。年度涉农项目资金原则上50%以上投向54个贫困县。

  明确扶贫抓手。因地制宜,科学开发,吸引和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就业创业、增收致富。加大旅游扶贫资金支持,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,创建乡村旅游标志性品牌。建立广西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数据库,积极开创“旅游致富之路”。

  明确主攻方向。紧紧抓住扶贫重点区域、重大项目、重点贫困县和摘帽贫困村不放松,重点推动桂东、桂东南、桂西南、桂西、桂北、环首府等“六大片区”,以及环首府、桂中和桂东南的生态旅游圈扶贫开发,打造1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。推进20个重点扶贫县、550个旅游扶贫村的旅游开发建设,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乡村旅游带。

  “三个突破”拓展脱贫空间

  近年来,阳朔县积极探索共享模式,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,坚持“旅游+扶贫”,探索旅游企业开设扶贫车间,吸纳贫困户就业。截至2020年底,阳朔县内的漓江景区、遇龙河景区等旅游企业共开设扶贫车间12家,吸纳贫困户就业137人,在旅游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。

  桂东南的容县探索“非遗+”产业、营销、培训等模式,推动非遗产业化,助力脱贫攻坚。“截至目前,全县八大类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转换率已超过80%,在助推脱贫成效巩固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。”容县文化馆负责人潘泉说。

  在广西,诸如扶贫车间、“非遗+”、合作社、股份农民等等,在扶贫机制、产业融合、定点帮扶上探索突破的例子,不胜枚举。

  在扶贫机制上求突破。广西通过整合利用自治区文旅专项经费,出台《进一步明确中央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有关事项的通知》等文件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帮助群众脱贫致富。推动重大旅游项目在贫困地区落地建设,引导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、房屋资产入股分红、门票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。推动各级财政加大投入,引导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扶贫项目,带动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发展。

  在产业融合上求突破。自治区农、林、水、文、体和国资委6部门签订融合发展框架协议,制定《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。促进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,打造以生态农业为基、以农耕文化为魂、以美丽田园为韵、以村落民居为形的乡村旅游品牌,提升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。

  在定点帮扶上求突破。制定定点扶贫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。大力扶持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建设,创新建立“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”,试验区投资项目从2016年19个增长到2020年122个,计划投资额从101亿元增长到789.5亿元。实施“厅市合作”战略,与贺州市共建黄姚古镇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,实现各定点扶贫村集体经济超过5万元。

  “四个创新”激活发展动能

  1月下旬,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景区大寨村260多户、1200多人,参与2020年度旅游分红720万元。曾经的贫困村,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致富村,当地村民成了“扛着犁耙种田地,唱着山歌搞旅游”的“两栖农民”。

  在广西,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,大寨村并非个案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区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12.99亿人次,约占全区接待游客总量的44.7%;乡村旅游消费约8620.74亿元,约占全区旅游总消费的26.7%。乡村旅游已成为广西旅游消费的一大热点、助力脱贫攻坚的一大抓手。“创新是激活贫困村、贫困户发展动能的法宝。”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。

  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。近两年,在全区组织发动“旅游扶贫规划公益大行动”,指导贫困村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路径。遴选一批开发前景好、带动作用强的贫困村加以重点扶持,探索“旅游+”“+旅游”的产业扶贫新模式。

  创新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思路。指导旅游扶贫村探索经营管理模式,总结提炼出“公司+农户”“企业带动+村寨联盟”等合作模式,为贫困村加快培育集体经济提供多元经济支撑。在全区推广“融水双龙沟”“金秀瑶家民宿”等乡村旅游扶贫新模式。

  创新文旅消费市场推介途径。举办“壮族三月三·相约游广西·携手奔小康”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;开通“高铁畅游·壮美广西”旅游扶贫专列;开展“自驾游广西 文化助扶贫多彩后备箱”评选活动等。通过免除展位费、特展费等形式,鼓励贫困地区参加国际性、国家级文化旅游展会。

  创新粤桂文旅扶贫协作机制。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签订《文化和旅游合作发展框架协议》,构建立体多元的粤桂旅游产业扶贫协作机制。2020年前三季度,广西外省游客中广东游客约占五成,拉动旅游扶贫消费约242.9亿元。

  

  ▲扶贫项目:瑶族长发民俗演出

  

  ▲扶贫车间:壮族服装制作展示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wlt.gxzf.gov.cn/zwdt/mtsy/t8124909.shtml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文化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万事通达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联系电话:010-56232584 13391650821 010-53386791
监督电话:13031099286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
邮箱:lyscfzdy@163.com  客服QQ:3420238713 通联QQ:2135697940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